▲中国海水珍珠养殖研究专家熊大仁工作照
对中国珍珠产业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则是沈志荣。沈志荣是国内最早进行珍珠养殖技术研究的人员之一,早在1967年他就开始了淡水珍珠养殖研究,先后攻克人工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提高珍珠质量技术、三角帆蚌(珍珠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人工淡水珍珠养殖三大核心技术为我国现代淡水珍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珍珠养殖技术取得全面成功后,沈志荣开始潜心研究珍珠深加工技术,并于1994年组建了欧诗漫集团。在他的带领下,欧诗漫集团已经成长为中国现代珍珠深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
1967年,在古代附壳珍珠常规化培育的发源地德清,沈志荣开始了珍珠养殖技术的研究。他通过淡水珍珠养殖理论的学习并结合反复实验研究,于1968年成功采收了首批淡水珍珠。针对当时珍珠养殖技术水平较低、优质珠(按当时外贸出口标准,1~3级为优质珠)产量仅占浙江省出口珍珠的7.6%的问题,沈志荣在熊大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原有养殖技术进行了提升:缩小开口器、接片针、送片针等操作工具,使操作更灵活;将开模工具由原来的钝头镊子改为分膜针,减少了小片的损伤率;改用生命力旺盛的小蚌作为手术蚌,利用小蚌珍珠囊形成较快、珍珠质分泌能力较强的优势,从而提高珍珠的质量和产量。
▲珍珠插种养殖技术工具
在植珠的过程中,针对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使用刀或镊子将河蚌外套膜细胞皮层刮薄以增加珍珠产量的行为,沈志荣通过对比试验证明了这种做法实际上破坏了外套膜细胞的活性,反而影响了珍珠的生长,纠正了刮薄河蚌外套膜细胞皮层的行为。沈志荣提高珍珠质量的系列措施,最终促使浙江省的优质珠比例从原来的7.6%提高至70%(按照当时的珍珠分级标准)。随后珍珠质量提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982年《中国农民报》6月17日二版报道沈志荣育珠事迹
▲1988年沈志荣因提高珍珠质量技术成绩获浙江省水产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70年以前,人工养殖珍珠使用的河蚌基本上来自天然水域,随着珍珠养殖规模的扩大,自然产蚌类资源急剧减少,严重威胁了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蚌源受限的问题,1970年,沈志荣开始对河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当时社会上普遍将褶纹冠蚌作为淡水育珠的主要蚌种,忽略了三角帆蚌作为育珠源的优势地位。在研究过程中,沈志荣发现三角帆蚌无论是在手术操作简易度,还是产量、大小、产珠的光泽和洁度方面都优于褶纹冠蚌,他将三角帆蚌的繁殖技术作为重要研究方向,经过5年的实验和探索,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最终取得成功。三角帆蚌人工繁育技术取得成功后,沈志荣随后进行了大面积外荡网箱养殖实验。
▲沈志荣发明的三角帆蚌网箱养殖
用毛竹做网箱,揽鱼的竹帘做网箱的底,同时通过反复试验网箱放进水中的高度,最终确保了幼蚌的成活率在90%以上。沈志荣“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980年“三角帆蚌外荡网箱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嘉兴地区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获得了浙江省1980年度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1982年“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和河蚌育珠技术”获得了国家农委、国家科委的农业科技推广奖。
▲1982年,沈志荣的“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和河蚌育珠技术”获得了国家农委、国家科委的农业科技推广奖。
1975年,江苏吴县黄埭首次发生“蚌瘟病”后陆续在全国主要珍珠养殖区域大面积爆发,给当时的珍珠养殖业以毁灭性破坏,严重影响我国珍珠产业的发展。蚌瘟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三角帆蚌资源匮乏导致各地区三角帆蚌交易频繁,造成原地区健康三角帆蚌染病,发病快且死亡率高。虽然国内科研单位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并没有明确致病原因,无法找到致病体,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甚微。沈志荣自1982年起对此蚌病的病原体防治问题进行了探索,于1986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防治三角帆蚌蚌瘟病课题”并担任课题组组长。
▲沈志荣针对蚌瘟病进行研究
在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沈志荣首次提出了蚌瘟病的致病根源为病毒的观点,并对该病原体的分离提纯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证实了该病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通过对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理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探明了病毒的基本特征。后又对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的精细结构与基因组及多肽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攻克了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
▲刊登于浙江海洋学院报的《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
随后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取得了显著成就。由沈志荣的研究成果得出的《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的分离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在浙江海洋学院的学报刊登;《三角帆蚌蚌瘟病病毒的精细结构与基因组及多肽的研究》论文在国际《病毒学报》上公开发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及借鉴意义的学术成果。后“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农业科技进步奖,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工繁蚌技术的成功,中国珍珠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连续多年珍珠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大国。中国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珍珠生产国。沈志荣的“提高珍珠质量技术”、“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以及“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则是中国珍珠产业腾飞的重要助力,是中国现代珍珠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石。目前中国一些主要珍珠养殖区仍然使用沈志荣所改进的珍珠养殖工具,插片方法、三角帆蚌人工繁育技术以及蚌瘟病防治技术,其中作为国内最大的珍珠生产地,诸暨的珍珠养殖方法就深受沈志荣淡水珍珠培育技术的影响,诸暨在沈志荣淡水珍珠培育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优势,以家庭为单位,大力发展珍珠养殖业,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
▲珍珠贝解剖
▲珍珠手术室
▲养殖工人正在进行取片、插片
▲取珠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淡水珍珠每年的出口总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打破了日本长期垄断国际珍珠市场的格局。虽然珍珠产业发展较快,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高档珍珠比重低,低档珍珠产量较高,从而造成高档珍珠供不应求,低档珍珠大量积存的现象。为了解决低档珍珠无法消化的问题,沈志荣开始珍珠粉加工技术的研究。关于珍珠的医药美容价值,古代不少专著都有记载,其中《本草纲目》卷四六载:“珍珠味咸甘寒无毒。镇心点目。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坠痰。除面暗。止泻。除小儿精热,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疗毒。”
▲《本草纲目》卷四记载珍珠的用途
除此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均指明: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根据医药关于可食用珍珠粉的细度要求,沈志荣反复研究,最终获得了可以入药的细度为200目的珍珠粉,并通过进一步实验将珍珠粉的细度从200目提高到了500目、600目,使珍珠的营养成分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利用。
1976年沈志荣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珍珠粉厂——德清县雷甸珍珠粉厂。珍珠粉厂成立之后,沈志荣又相继成立了珍珠化妆品厂、珍珠首饰厂,生产系列化妆品和首饰品,并于1982年注册了德清县第一个商标“珠丽”,这也是国内最早的化妆品商标之一。
▲沈志荣成立的珠丽化妆品品牌
在珍珠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过程中,沈志荣和科研人员相继攻克了珍珠超微细粉碎课题,珍珠粉与其他物质复配技术和珍珠的漂白增光技术难题。1994年沈志荣组建了欧诗漫集团,创建了以珍珠为核心的集团型企业。
▲1994年的欧诗漫集团
欧诗漫集团成立后,沈志荣一如既往地重视珍珠的深加工技术研究,重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与交流。1995年起,欧诗漫集团与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教授合作,成功研发出“珍珠超微细粉体技术”和“珍珠酶解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珍珠利用率和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2002年欧诗漫集团研制出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并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纳米珍珠粉的制备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使用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级珍珠粉平均粒径为40nm~100nm,克服了传统方法和化学方法制备珍珠粉易损失营养成分的缺点,保持了珍珠营养成分的全天然性及完整性。制得的纳米级珍珠粉,在氨基酸释放、透皮吸收、肠胃吸收、钙质吸收、烫伤愈合等方面显著优于普通珍珠粉。
在欧诗漫集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始终是支撑欧诗漫集团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2011年,欧诗漫集团在延续珍珠深加工领域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将原有的“超微细粉体技术”再度升级,创造出全新“亚微米粉体技术”(一种具备规则几何形状的亚微米珍珠粉体制备技术),并获得5项国家专利,树立行业技术标杆。此外,欧诗漫集团还开发出珍珠多肽提纯技术,成为国内外率先开展珍珠活性成分研究的企业,通过珍珠活性成分对酪氨酸酶、B16黑色素瘤细胞影响的研究,找到珍珠美白作用机理,确定了珍珠美白因子组分,使整个行业由传统定性研究上升到定量精准研究新高度,为珍珠产业的深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最大限度发挥珍珠的效用,沈志荣不断优化珍珠与护肤品的复配技术,将珍珠与其他护肤成分精确配比,使其功效相辅相成,从而发挥1+1>2的美肤功效。
▲亚微米珍珠粉直径约0.8微米,连头发的1/60都不到。
在沈志荣的带领下,欧诗漫集团已经发展为全国集珍珠养殖、研发、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龙头,是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8部委行联合认定的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欧诗漫专利墙
结语
在中国珍珠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珍珠养殖技术经过研究试验、技术改革、改进成熟三个阶段的迅速发展,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珍珠养殖技术体系,其中提高珍珠质量技术、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和三角帆蚌病毒性蚌瘟病防治技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沈志荣也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珍珠深加工技术的人员之一,在他的带领之下,欧诗漫集团率先研发出纳米珍珠粉制备技术,生产出了纳米级珍珠粉,实现了珍珠应用技术的飞跃。近几年来,欧诗漫集团更是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了现代珍珠深加工四大核心技术:亚微米粉体技术、珍珠多肽提纯技术、珍珠发酵液技术、珍珠与护肤品复配技术,使中国的珍珠深加工技术达到国际水准,为现代珍珠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淡水珍珠
▲淡水龙骨珠
▲淡水异型珍珠
文章原标题:《中国淡水珍珠规模化养殖和深加工探究》,原文刊载于《德清有名珠-珍珠之源研究成果汇编》2016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