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内容疑欠准确,有待查证。 (2020年2月16日)请在讨论页讨论问题所在及加以改善,若此条目仍有争议及准确度欠佳,会被提出存废讨论。
此条目形似评论,须要清理。 (2020年2月16日)请帮助改进条目以使其语气中立,且符合维基百科的品质标准。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0年2月)请协助补充参考资料、添加相关内联标签和删除原创研究内容以改善这篇条目。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中国南方与中国北方是指中国内部的两大块地理区域,常以淮河或长江为界,将中国分为南部和北部。进入20世纪后,中国地理学中,通常以秦岭-淮河线为自然地理分界线。
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平原交通便利,风俗文化比较统一,冬季气候寒冷而不适于稻米栽种(虽说今日已由现代科技克服),人口多居住在内陆。南方则由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脉所组成,温暖而多雨,为稻作文化区,聚落多邻近河岸与沿海。秦岭-淮河线是江河冬季结冰分界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温带。其中,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历史上都长期很大程度地连结人口、文化、贸易、军事的往来,特别是中国这种在地理上与文化上非常丰富的国家,虽然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天然阻碍,造成交流上的困难与冲突,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现象,江南与沿海和长江以北的人群,形成了内部显著的经济、文化、习俗、语言的区别。
而四川是北方、比如从历史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北方”概念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四川地区曾多次被纳入北方势力范围,或者在行政区划上与北方地区有所关联。例如在三国时期,四川地区属于曹魏势力范围,而曹魏是北方的代表势力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四川在历史上曾与北方有过紧密的联系。另外,如果从方言的角度来看,四川方言中有一些词汇和发音特点与北方方言有相似之处。比如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发音带有北方方言的韵味,这也可以作为一种“北方”特征的体现。
而且从地理、四川是北方
范围[编辑]
中国的南北有着迥然相异的自然环境甘肃嘉峪关关城浙江绍兴鲁镇
对于“南方人”或“北方人”等定义上,比地理上的“南方”与“北方”概念更加复杂。往往根据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加以区别。
中国人通常认为的“南方人”,以华南地区(海南、两广、福建),西南地区(川渝、贵州、云南和陕南),华中地区(湖广和豫南)以及华东地区(苏南、浙江、江西和皖南)汉人等为参考代表,中国南方的代表性地方汉文化有:吴越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巴蜀文化。
中国人通常认为的“北方人”,是以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华北地区(京津冀、山西和内蒙古)、中原地区(山东、豫北、苏北和皖北)以及东北三省为参考代表的汉族,有时亦包括部分一同生活受到汉化的其它民族,如大部分的满族、回族,以及部分蒙古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族群。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汉文化有:中原文化、东北文化。尤其是东北的民俗及曲艺常于全国各大媒体上出现,如中央台的春晚中小品、相声。
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在进入20世纪后,才在现代地理学上确立。通常以秦岭与淮河为界,即秦岭-淮河线。河南南阳附近的地区是一块模糊的区域,该处位于秦岭未至而淮河不至达的间隙中。秦岭淮河分界的中国南北方,客观上气候造成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确有重要的分界意义,但能否作为分界的唯一标准还有待商榷。
除了南北方,中国亦有以台湾海峡划分的两岸、沿海与内陆,以及差异更大的黑河-腾冲线划分的东西部,多种划分。
在文化上的划分则与地理不同,对东北人来说,山海关以南(关内)即为南方;对于广东人来说,岭南以北的上海与浙江人有时也被称作北方人;对湖南、浙江、江苏南部和上海人来说,长江以北即为北方[1]。依前述,划分华北、华南的界线并不依循省界。它切过陕西、河南、安徽与江苏,并造出如陕西南部(汉中、安康)、河南南部(南阳、信阳)、皖北、苏北等区域。然而人们还是习惯的把陕西和河南看作北方省份,安徽和江苏看作南方省份。而山东等地方濒临沿海,造成当地人文与北方的内陆习俗有明显不同,从此区域方言来看,同样地还有山西属于北方,他们语言上却和诸多南方省份一样,属于官话之外的汉语方言系统,或是口音有著较大差异。四川虽然属于南方,语言上却属于官话系统,但四川人都认为自己是南方人,或是西南人。
历史[编辑]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440年:南方的刘宋和北方的北魏1142年:南方的南宋与北方的金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这些南北分隔的时期包括:
三国(220年-280年):北方的曹魏和南方的东吴、蜀汉同盟,三国在208年赤壁之战后已形成政权。
五胡十六国(317年-420年)与南北朝(420年-589年):北方的十六国(除成汉外)、北朝和南方的成汉、五朝。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北方的五代、北汉和南方的十国(除北汉外)
南方的南宋(1127年-1279年)与北方的金朝(1115-1234年)、蒙古帝国(1206-1271年)
历史上的中国统一:
战国末期秦始皇消灭六国(西向东)。
刘邦还有西楚项羽及其他南方义军推翻秦朝(东南向西北),汉高祖刘邦其后灭西楚项羽(西向东),建立汉朝。
起家于今天的湖北安陆的绿林军北伐攻入长安,消灭王莽政权(南向北);之后绿林军被赤眉军击溃,割据河北的刘秀又消灭赤眉军及诸多割据势力(北向南,东向西),建立东汉。
西晋消灭东吴统一中国(北向南)。
隋朝灭南朝陈,结束南北朝中国南北方长达两百七十年的分立状态(北向南)。
北宋取代后周,从北方开始逐步消灭了盘踞在南方的诸多政权(最后才灭在北方的北汉),结束唐末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向南)。
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国(北向南)。
朱元璋消灭湖广陈友谅、江浙张士诚、浙东方国珍等长江流域的割据势力后,再出兵北伐,结束蒙古人的中原统治(南向北)。
国民革命军北伐后,蒋中正领导的国民政府击败或纳入各方军阀(南向北),在东北易帜后完成中国名义上的统一。
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击败中华民国国军,控制中国大陆(北向南),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迫使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形成两岸分治的格局。
北方的中原一带被认为是华夏部落的诞生地,也是自先秦以来大部分政权的建立地。三国时期出现了最早以南方为行政中心的帝国政权,此时就有了以长江为界分南北的看法,如称居长江以南之人为南人。特别是随著漠北民族的南侵,此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以西晋时期的永嘉之祸影响最大,此事件导致黄河流域的大家族迁移到南方一带,这些家族中最大的为王、谢、袁、萧等门阀世族,史称衣冠南渡,此次迁移给中国的将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方人带到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后,汉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一带迁到了江东,江东因为其影响,渐渐的而成为了江南(原本的江南指的是江东以及湖广),而长江被称为汉族的第二条母亲河,南北方的定义也因为南北朝得到强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蒙古人所创建的元朝将汉族分割为汉人和南人(北方金人统治下较早投降的辽金汉人为汉人,南方南宋汉人因抵抗到最后被列为南人)两个阶级。北方人(汉人)的地位较南方人(南人)为高,其实两者分别为元朝所属次低与最低的阶级。
现代[编辑]
时至今日,中国南方与中国北方更多的是中国人之间自我辨别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明朝后中国政权的长期大一统,使南北双方在文化上的对已被中国民族主义及对省、县、乡的地域性总称所取代,南北之间的生活习俗差异也随着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增加和大量的通婚融合而得以大大缩小。然而,南北双方在文化意识与自我认同上的差异有其历史渊源,如南北法兰西人,南北意大利人,南北德意志人一样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有激化凸显的可能。
在邓小平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华南一开始发展得远较华北迅速,致使若干中国学者担心经济上断裂性的差距,加上南北之间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否会导致南北政治紧张的局面,但如此局面未曾发生部分导因于上述的经济差距,使得现代中国人文化上反而终于发生在中国沿海与内陆产生隔阂,引入海外经贸精神的外放性海洋性格的人、与讲究保守与集体思路的内陆性格的人群,这俩者之间的差异反而较南北方更大,而不同于南北分裂的方向。
经济[编辑]
当前中国南北差距明显拉大。2012-2019年北方经济占全国比重从42.9%快速下降至35.4%(直观可视为南部经济规模变为北部的双倍),南北经济总量差距从14个百分点迅速扩大至29个百分点,人均GDP差距从0.97迅速增至1.30。[2]
以2020年中国城市GDP三十强排序及城市内QS世界大学排名在前一千名以内的大学列表如下[3][4]。现今全国前十的城市,北方仅有北京一座,而在1985年,全国经济前十的城市南北各占一半。
大学世界排名前100
大学世界排名500-1000
属于北方城市
属于南方城市
排名
地级行政区
2020年GDP(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元/人民币)
大学
1
上海
38,701
168,124
复旦大学(31)、上海交通大学(50)、同济大学(211)、上海大学(436)、华东师范大学(531-540)、华东理工大学(571-580)
2
北京
36,103
156,951
清华大学(17)、北京大学(18)、北京师范大学(270)、北京理工大学(37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83)、北京科技大学(414)、中国农业大学(601-650)、中国人民大学(601-650)、北京工业大学(701-750)、北京外国语大学(801-1000)、北京交通大学(801-1000)、北京中医药大学(801-1000)、北京邮电大学(801-1000)
3
深圳
26,360
254,492
南方科技大学(275)、深圳大学(601-650)
4
广州
25,019
196,988
中山大学(260)、华南理工大学(407)、暨南大学(751-800)
5
重庆
25,003
82,861
重庆大学(650-700)
-
香港
24,104
322,312
香港大学(22)、香港科技大学(34)、香港中文大学(39)、香港城市大学(53)、香港理工大学(66)、香港浸会大学(287)、岭南大学(581-590)
6
苏州
20,171
192,724
苏州大学(601-650)、西交利物浦大学(801-1000)
7
成都
17,717
126,119
四川大学(451)、电子科技大学(591-600)
8
杭州
16,106
185,118
浙江大学(45)
9
武汉
15,623
171,681
武汉大学(225)、华中科技大学(334)、中国地质大学(521-530)、武汉理工大学(801-1000)
10
南京
14,818
185,113
南京大学(131)、东南大学(465)、南京工业大学(601-65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801-1000)
11
天津
14,084
108,854
天津大学334名、南开大学358名
12
宁波
12,409
163,150
13
无锡
12,370
194,120
14
郑州
12,003
118,419
15
长沙
11,720
166,380
中南大学521-530名、湖南大学571-580名
16
青岛
11,653
133,714
17
佛山
10,816
150,348
18
泉州
10,159
124,976
19
济南
10,141
148,825
山东大学403名
20
合肥
10,046
176,17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名
21
南通
10,036
137,808
22
西安
10,020
100,174
西安交通大学290名、西北工业大学541-550名、西北大学751-800名
23
福州
10,020
140,822
24
东莞
9,650
117,396
25
烟台
7,816
112,173
26
常州
7,805
169,976
27
徐州
7,320
85,307
28
唐山
7,211
95,165
29
大连
7,030
105,082
大连理工大学571-580名
30
昆明
6,734
104,692
其余大学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城市尚有:[4]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36名、哈尔滨工程大学801-1000名)
厦门(厦门大学407名)
长春(吉林大学501-510名)
兰州(兰州大学751-800名)
澳门 (澳门大学304名)
2020年南方前十城市(不含香港)合计共21.32兆元,占比全国总量五分之一,最低的宁波为1.24兆元;而北方前十城市合计12.41兆元,最低的大连为7,030亿,北方十城约为南方十城的六成。[5]
气候[编辑]
南北的气候差异中国大陆的柯本气候分类图,南方以全年湿润气候为主,北方以冬季干冷气候为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线,北部为零下、南部为零上
毫无疑问,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间的区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地,这些气候塑造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国南方地区靠近热带,会经历东亚季风等强季风以及部分温带地区至部分亚热带地区。自然景观例如华南-越南亚热带常绿森林。另一方面,中国北方地区的条件和气候不同,冬季寒冷干燥,而中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极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与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中国各地降水量总趋势亦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沿秦岭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参考文献[编辑]
^ 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到底在哪儿?. 新浪网. 2018-10-19 [2019-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简体中文).
^ 任泽平:中国南北差距明显拉大的原因与建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财经,2020年12月12日
^ GDP从全国第1掉到第6,香港怎么了?新浪创事纪,2021年3月21日
^ 4.0 4.1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Top Universities,2021年6月
^ 北方和南方地区2020年前十大经济城市排名,南方整体优势不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网易,2021年3月19日
参见[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中国主题
地理学主题
秦岭淮河线
中国文化
中国历史
中国地理
中国
汉地
普通话
查论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疆域边界:中越 · 中老 · 中缅 · 中不 · 中印 · 中尼 · 中巴 · 中阿 · 中塔 · 中吉 · 中哈 · 中蒙 · 中俄 · 中朝海域:中国海岸线 · 岛屿 · 领海基线 · 专属经济区 · 大陆架六大行政区东北 · 华北 · 华东 · 中南(华中 · 华南) · 西南 · 西北四大经济区东部经济区 · 西部经济区 · 中部经济区 · 东北经济区地形地貌山峰 · 山脉 · 丘陵 · 高原 · 盆地 · 平原 · 冰川 · 丹霞 · 沙漠 · 岛屿 · 半岛 · 水域 · 海域 · 海湾 · 海峡 · 内陆水域 · 河流(最长河流) · 湖泊(淡水湖泊 · 咸水湖泊 · 最大湖泊)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南北分界线) · 黑河—腾冲线(人口分界线)自然资源土地 · 陆地 · 耕地 · 森林 · 草地 · 水资源 · 荒漠 · 矿产 · 石油区域地理北京 · 上海 · 天津 · 重庆 · 安徽 · 福建 · 甘肃 · 广东 · 贵州 · 海南 · 河北 · 河南 · 黑龙江 · 湖北 · 湖南 · 吉林 · 江苏 · 江西 · 辽宁 · 青海 · 山东 · 山西 · 陕西 · 四川 · 云南 · 浙江 · 广西 · 内蒙古 · 宁夏 · 西藏 · 新疆 · 香港 · 澳门其他可持续发展 · 环境保护 · 自然灾害